申请海外硕士,本科生有必要积累科研经历吗?

总的来说,有 “hands-on”的科研经历对申请是有积极正向作用的。但是,是否做科研,科研做到什么程度,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规划。下面展开了说:

1. 先探索自己对科研的兴趣

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积极接触一些research机会,通过大创,各种club的活动,比赛,和一些校内校外的research opportunities等。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经历,坚定自己的科研兴趣 (当然,从高中阶段就明确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热情的,那么可以更早的准备)。如果发掘自身对某一个领域的非常热爱,也有很强的curiosity 去exploreand expand the boundary of knowledge base, 那么这个时候基本上能确定以后会往科研这条道路去走。

基于此,建议在大学期间,在满足日常课程都拿高分的前提下,尽可能地去到自己学校感兴趣的教授的组上,做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. 尽最大努力发表论文。 论文是证明科研经历真实性的最好的proof 科研经历一定要是大于6个月的,也就是hands-on research experience, 那种2-3个月的科研经历,放进简历意义不大。科研经历的强度 和 论文成果的数量/质量决定了硕士申请的高度,达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跳过硕士,直接申请直博(直博的competitor大部分是硕士,所以要想竞争,GPA,科研经历和成果都需要relatively strong)。

总之,有科研经历能很大程度拓宽你的视野,让你具备很多研究生身上的一些基本的素养和习惯,学到很多科研中的非常实用的技能,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与素质,可以让你在广大普通本科生中脱颖而出。

2. 若对科研没兴趣,可以积累实习和各种课外经历

如果通过一系列的经历和思考,并不想走科研/研发/教职 的道路,那么与其积累科研经历,不如多积累实习和各种课外leadership经历。Course-based master or project-based master 对科研能力要求并不高,这类硕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。申请这类硕士,核心竞争力在于GPA ,实习经历,标化语言成绩。 科研经历会有一些正向作用,但同样的精力,不如用在积累实习经验,这对你硕士毕业后找工作会帮助更大。当然,如果在读硕士期间,改变主意,想继续深造读博,就算硕士program不是thesis-based的 (北美大部分硕士program都不是thesis based的),也可以在读硕士期间找Research Assistant (RA) 的机会,积累科研经验再申博,这个另一个大话题了,这里先不再展开说。

3. 关于花钱购买科研经历,不提倡也不建议

关于关于花钱购买科研经历,不提倡也不建议。原因如下:

  1. 如果决定走科研的这条道路,默认是学生是自己联系教授,并且能说服教授给他这个RA的职位,能靠自己拿到这个经历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。申请的推荐信,都默认是推荐人自己真实的意愿,其中不涉及任何直接的交易特别是金钱交易。一旦中间的金钱交易被发现,会上学术黑名单。海外对research integrity看得非常重。
  2. 花钱买的科研/论文,对于自身能力的锻炼几乎为0.  等同于花钱买了一封推荐信。一些教授利用付费暑研创收这无可厚非,但学生做RA的目的,一定是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为出发点。不然,就算“作假”申上了研究生,能力不足也会很难跟上,害人害己。
  3. 科研对自身能力,信念感,热爱程度,求知欲,探索欲都有比较高要求,如果是花钱往里面跳的话,就证明本身就不适合这条道路,没必要勉强再走这条道路。